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临汾市城市规划详细图)_1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说明

第一章概述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临汾市城市规划详细图)_1

1. 自然概况

1. 区域位置

临汾因濒临汾河而得名。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起,已沿用1418年未变。临汾位于山西省西南部,黄河中游,地理坐标在北纬3523-3657、东经11022-11234之间。南北最大纵距170多公里,东西最大横距约200公里。城市大致呈不规则梯形,东倚巍峨的太岳山,与长治、晋城毗邻,西隔咆哮的黄河与陕西相望,北起汉信岭,与晋中市毗邻与吕梁地区接壤,南与运城市接壤。

2. 地形

临汾市地势北高南低,山地、丘陵、盆地等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80%。临汾城地表破碎,地势起伏,高低差别极大。最高峰太岳山霍山海拔2346.8m,最低点为乡宁县石家滩,海拔385.1m。临汾盆地贯穿城市中部,将整体隆起的高原分为东西两部分,使版图整体轮廓呈“凹”字形。

3、地质构造

临汾市是山西地台背斜的一部分。自太古宙末以来,长期基本处于隆起状态,未发生强烈的褶皱变化。中生代燕山运动断裂构造尤为活跃,伴随着褶皱和岩浆活动,导致盖层褶皱,形成平缓、开阔的复杂背斜和复杂向斜。背斜形成山脉,向斜形成盆地。这奠定了现代城市地貌的基础。临汾盆地是山西隆起区轴上形成的一系列断陷盆地之一。这里地质结构复杂,基岩层破碎。容易发生地震、地裂、滑坡、沉陷、泥石流、滑坡等地壳运动现象。

4.气候气象

临汾市地处暖温带内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主要为:冬季寒冷少雪,春风秋雨,夏季炎热干旱,极端最高气温42.0,极端最低气温-25.6。年平均气温10.7,年平均降水量500-600毫米,平均无霜期194天。

5.河流系统

临汾市境内河流均属黄河水系。它们是山川,也是溪流。其特点是坡陡、水流急,洪水的特点是忽涨忽落。除少数河流以泉水补水外,大多数河流的水源来自雨季的洪水径流。境内有大小河流200多条。其中,除黄河干流外,还有流域面积超过1000km2的汾河、沁河。主要河流的流向一般与两侧山体的流向一致,山脊成为河流的分水岭。

6.自然资源

临汾市土地总面积203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5308.87平方公里。素有“故乡”、“麦棉之乡”之称。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不仅矿产种类多、分布广,而且开采历史悠久。目前已探明矿种41种,矿产资源综合优势为0.73,位居全省地市第二,矿产潜在价值位居全省第一。特别是铁矿石是临汾市重要的矿产资源,其富矿比例占全省富矿的70%以上。该市植物资源是全省最丰富的之一,野生动物种类丰富。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3种,其中褐马鸡是世界著名的珍稀动物。

二、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2000年末,临汾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70.33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5.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5亿元,财政总收入14.9亿元,居全市前列。在全省11个地市中分别排名第三、第四。第四和第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全省平均水平的78%和115.2%。在中西部地区18个省区219个城市中,临汾市GDP、人均GDP、财政总收入分别排名第78位、第131位、第75位。

临汾市产业结构呈“二三一”型,三产业比例为13.1:52.1:34.8;工业以煤炭、焦化、冶金、铸造、建材、纺织、机械为支柱,重工业特征明显,轻重比为1:9。

该市地势呈“凹”字形,两座山夹在一个盆地之间,蕴藏着丰富的煤、铁等矿产。该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南通浦和大运会中心区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密集区。 17个县市(区)中,平川7个县市GDP占GDP的79.9%,而东西山区贫困落后。

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市总人口395.03万人,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年均增长1.27%。其中城镇人口106.15万人,城镇化水平26.87%。中心城区人口——人,临汾市城镇常住人口31.6万人。

三、历史沿革

临汾市位于晋南北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这里就有“尧都平阳”的历史传说。 “丁村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临汾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学习、繁衍的地方。春秋时期,晋国初建都于邑城,韩国建都于平阳。自秦至唐,临汾为县治。宋、金、元、明、清时期,临汾都是府邸或路的所在地。 1948年5月17日临汾解放后,初步建市。 1949年2月,设立晋南区,隶属陕甘宁边区政府领导。同年9月1日,划归山西省。 1950年1月设立临汾专区,1954年与运城专区合并成立山南专区(专署驻临汾)。 1971年,晋南地区按原建制划分为临汾、运城市。 1978年改为临汾行署,辖17个县市。

2000年8月,撤销临汾行署,设立地级临汾市,辖1区、2市、14县。

第二章规划审查和规划背景

1. 规划审查

1958年,临汾县首次编制了县域总体规划。该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贡献是构建城市道路骨架。 1960年,对总体规划进行了修改。 1971年建市后,1973年至1976年多次修改城市总体规划,但均因客观原因中途放弃。 1981年,临汾市建委和同济大学规划工作组编制了新一轮临汾城市总体规划。 1985年,临汾市建委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对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并报批。 1992年,市政府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院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1)1981年城市总体规划(1982-2000年)及评价

1、原方案简介

(一)城市问题分析

该规划对当时城市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城市东西向陆架长,预留用地大且不规则,产业布局不够紧凑。特别是高污染行业分散,无法集中治污,同类行业无法开展协同生产。仓库中存在大量内容重复的情况。地、市、县三级自成体系。有的专用仓库与工厂、住宅用地混杂在一起。

城市用地规模过大,用地比例不平衡。人均工业用地38平方米,人均居住用地47.6平方米。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仅为1.6平方米,人均道路广场7.04平方米。

城市道路功能不清;城市道路荷载不均匀;主要交通干道线形和路面质量较差;机动车道狭窄;铁路干线将城市分开;城市交通管理较差。

住宅建设速度低于人口增长速度,公共建筑分布不均,项目不齐全,标准低。

过度开发水源,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二)规划方案及解决的重点问题

根据临汾市的地理位置、物产、产业发展状况和人口规模,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临汾市是临汾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小规模的城市。”规模城市主要从事机械、冶金、纺织工业。工业城市。该计划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规划控制区分为汾河以东和汾河以西两个区域。控制区面积170平方公里。河东是城市中心,河西是工矿企业和水源地。

规划预计1990年城镇人口15万,土地面积18平方公里。 2000年,城镇人口18万人,土地面积22平方公里。

确定中心城区东部开发,以同蒲铁路为界,将城市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西区主要用于居住、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东部地区主要以冶金、纺织、造纸等大中型工厂企业为主。

城市道路采用方格网布局,形成道路骨架。规划中,道路将调整为分类分级布局,开通南北货运交通主干道和连接东西部的生活主干道。

城南工业区有待进一步开发。只要条件成熟,机场就应该搬迁。

2. 评论

这个方案立足实际,提出了许多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基本满足了当时临汾市的发展需要。但在新的发展条件下,许多问题发生了变化,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一步深入研究。讨论。

一是从城市发展方向看,确定中心城市向东发展,东部定位为以冶金、纺织、造纸等大中型企业为主导的工业区。这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当时河西工矿企业已分布较多,靠近大运路,交通便利,且不经过市区,更容易建设。其次,保留并发展城市南部的工业区,使城市核心处于工业区的包围之中,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影响。从长远来看,不符合未来生态城市的建设;第三,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目前机场尚未搬迁,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机场搬迁还会受到诸多制约。

从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还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大型仓库仍位于老城区居民区,造成不同程度的扬尘污染和运输组织困难。

(2)公共设施特别是商业、金融用地高度集中在鼓楼南北大街两侧、平阳路和解放路中段。

(三)住宅开发建设仍以分散单位自发建设为主,住宅区、住宅小区开发建设规模还很小。

(四)城市道路体系不合理,功能不完善,道路断面狭窄,交通管理不合理,造成交通混乱、拥挤。由于长途汽车总站位于市中心,进出车流量大,导致部分道路超载。

(五)缺乏城市垃圾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城市生活垃圾全部堆放在汾河滩上,对城市环境和地下水质量影响较大。

(6)铁路及临港厂区周边防护林带缺乏,汾河、老徐局河沿岸生态防护绿地缺乏。

(七)旧城改造忽视公共利益,过分关注开发商利益,严重损害旧城环境和特色。文物古迹保护缺乏相应的地方性法规和具体措施。

(八)城中村改造不集约,缺乏具体措施,不利于改善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条件。城中村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集中、难点问题。

(二)1985年调整计划(1985-1990年)及评估

1、原方案简介

规划解决方案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985年的调整规划,根据临汾市的实际情况,对前一版本的近期建设和发展进行了调整。

以南同蒲铁路和汾河为界,市区划分为铁路以东的老工业区、汾河以西的新工业区和政治、行政区三个功能区。文化生活、商业贸易和科技领域处于中间。简称“三合一”。三区功能不同、划分自然,为分区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了理想的前景。

根据矿产资源分布和交通条件,结合现有厂矿,河西工业区划分为三个区域,重点发展污染工业。

充分发挥城市绿化特点,新增公共绿地,完善道路绿化布局,使临汾成为名副其实的花果之城。同时,针对河西工业区污染源多的具体情况,重点建立防护隔离林带。

2. 评论

此次规划调整立足本地实际,打通河西工业区,明确一城三区的空间概念,为城市长远发展奠定基础。但由于是对上一版本规划近期建设的调整,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关于临汾市的区域定位,规划仅局限于临汾市城区,缺乏对更大区域范围内临汾市城区的功能定位和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

(二)城市公共绿地、街道绿化着力塑造花果城特色不科学,范围过窄,难以真正建设花果城。

(三)缺乏旧城风貌和文物保护指导性规划。

(4)河西部分工业用地规划不利于龙磁水源地保护。

(5)绿地规划不系统,各自独立运作。

(六)机场周边地区建设缺乏指导性规划。

(三)1992年规划修订(1992-2000年)及评估

1985年至1992年的六年间,临汾市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已成定局。城市功能日趋复杂,中心城市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这一时期,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临汾市也不例外。此前的总体规划受当时规划理念、政策、经济发展速度等制约,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要求。为此,临汾市于1992年完成了《临汾城市总体规划调整》,使城市建设始终在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

1、原方案简介

(一)城市问题分析

区域内城镇规模小、分布不均。

城市产业结构层次低,城市功能单一。

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严重。

城市土地利用率低,城市文化娱乐设施用地不足。

公共设施集中在老城区。各区尚无相应的服务配套设施。道路功能不清、负荷不均,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二)规划方案及解决的重点问题

编制临汾市城市体系规划,明确了城市城区的地位,对城市交通、电力基础设施等设施和风景旅游等作出了概要规划。

城区规划形成由鲁东工业区、鲁西中心区、滨河生活区、河西工业区组成的总体布局结构。

增加城市路网密度,拓宽和改造城市道路,形成二环路双“十”的道路结构。

鼓楼东街规划为商业步行街,并设置滨江体育中心。

如果条件允许,机场将搬迁。

2. 评论

1992年规划在1981年和1985年规划的基础上,针对原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提出了更加切实可行的调整方案,对指导城市建设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但以下问题仍需进一步讨论:

(1)机场:虽然此前的规划方案中已经提出了机场搬迁,但实际情况是部队几乎每天都要搬迁机场。

THE END